洮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镇,自唐代起便因碧绿如蓝、雅丽珍奇成为皇室文豪、富商巨贾的珍藏。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谁能想到,这个传承1300多年的古老艺术形式,从原产地卓尼县跨越千里,迎来了一场新的变革。瓜州,这个位于甘肃酒泉的小县城,以其广阔的胸怀和敏锐的文化触觉,接纳并根植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得以继续传承,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位于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洮砚村的洮砚产业融合发展中心陈列室,“龙凤呈祥”“敦煌飞天”“玄奘取经”“张芝挥毫”“榆林窟”等题材的洮砚摆满了展柜,一个个大大小小雕刻精美的洮砚造型独特,图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人物山石、花鸟鱼虫、松柏瑞兽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立体感很强,令人赏心悦目。
“乡上鼓励群众积极传承洮砚技艺,发展洮砚产业,争取资金建立了融合发展中心,从展示、雕刻到体验、人才的培养,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代表性传承人杜瑞天说。
洮砚对于瓜州县来说,是一个“迁来的产业”,源自九甸峡库区移民工程的实施。2008年,九甸峡库区卓尼、临潭、岷县3县7乡23个行政村非自愿移民1936户9193人,搬迁至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其中,具有洮砚雕刻手艺的1000多名群众,携带洮砚原石来到瓜州,这些原石成为了他们在新家园中延续故乡文化的重要载体。
“那时候一户一辆车,一部分人还是把砚台石材拉上了,我家里大大小小的石材都放到最下面,然后拉了部分简单的生活用品。石材全部拉来之后,就着手刻砚台了。”杜瑞天说。
瓜州,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在各种文化开放、交流、融合中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洮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也得到了更好传承与发展。
瓜州县还深入挖掘培养洮砚雕刻人才,以广至藏族乡人才实训基地和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培育“匠心”、提升“匠能”、铸造“匠魂”,由杜瑞天、马太学等一批非遗传承人牵头成立洮砚协会,为刻砚人提供专业的指导,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技艺不断创新发展,让洮砚雕刻技艺真正转变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工具和路径。
“2020年成立了瓜州县洮砚协会,在政策支持下,又在洮砚村建成了洮砚产业园,村民们一块雕刻,统一出售。”甘肃省丝路洮砚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瓜州冶金中等专业学校特聘教师马太学说。
着眼于促进洮砚产业长期健康发展,让绝技不绝、人才不断。瓜州县突出分层培育,采用“工艺美术大师—乡村工匠—培育对象”梯次培养模式,开展“乡村工匠”教学指导,为洮砚产业储备好乡村实用人才。
“希望在以后的路上可以将我们这一辈人喜欢的元素添加在洮砚雕刻上,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洮砚雕刻技艺发扬光大。”瓜州冶金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说。
从“绿色灵感”到“文化符号”,洮砚在瓜州经历了新生与嬗变。它的故事,诉说着传统与创新的交融,见证着非遗的新生与传承。